会员书架
首页 > 重生为古玩界大佬的那些年 > 第28章 晋江正版

第28章 晋江正版(第1/4页)

目录 加书签
    小玉龙很快蜷着身子打起了小呼噜, 两只小小的龙角立在头顶,袖珍可爱。

    云舟用指腹轻轻抚摸着它身上的鳞片,和之前一样冰冰凉凉的, 没有异常。而其他的银色鳞片也如往常一样银光闪闪, 光泽度丝毫不减,经过仔细的检查之后,少年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应该只是消耗过度太累了。

    就像每次小玉龙吸收了大量灵气需要消化一样, 吐出灵气同样需要‘消化’,而睡眠是最好的恢复方法。

    他没有想到修复这件玉壶春瓶要消耗这么多灵气, 这应该与瓷器的价值有关。

    经过这段时间的经历,他隐隐得出了几条关于灵气的结论。

    首先,完整的瓷器比破损的瓷器灵气要多。

    六百多片碎瓷片一共有四十多道灵气,相当于每十五片碎瓷片中只有一道灵气。要知道十五片瓷片可以构成一件瓷器了,而一件完整瓷器的灵气不可能只有一道。

    其次,灵气的多少和年代或许有一定关系,但最重要的是价值。

    越珍贵的瓷器所蕴含的灵气就越多。

    比如:南宋龙泉窑鸟食罐的年代要早于明清时期,但是灵气的含量却远远比不上眼前的玉壶春瓶, 显然是因为珐琅彩的玉壶春瓶更加珍贵。

    至于古钱币或者瓷器的修复也是一样。越珍贵的古玩消耗的灵气就越多。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不是这些, 最重要的是他要尽快学会瓷器的修复技艺,不能每次都让小玉龙来帮他。

    云舟又观察了一会儿小玉龙, 见它在手腕上蜷成一团睡得正香,这才将视线转向已经恢复如初的‘清乾隆珐琅彩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的一种典型器形, 造型创烧于北宋时期, 起初为一种实用酒器而存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用器, 从元代起一直盛行至今。

    据说玉壶春瓶这一名字出自唐人才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中的‘玉壶买|春, 赏雨茆屋’。

    ‘玉壶’是诗歌中的夸张手法, 指的是胎薄如纸、釉质细腻、纯洁如玉的白瓷,而‘春’泛指酒窑酿酒名。也有专家认为“玉壶春瓶”的名称是因“玉壶春”酒而来。①

    玉壶春瓶的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玉壶春瓶作为一种典型器型,在各个时代均有烧制,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玉壶春瓶更是喜爱有加,曾多次下旨烧制不同品种的玉壶春瓶以供皇室赏玩。

    眼前的这件玉壶春瓶便是清乾隆时期烧制的,并且是极为珍贵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在瓷胎上用进口的珐琅彩釉绘制纹饰的一种技法,由国外传入。

    珐琅彩瓷器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御用瓷。创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制作日趋精美,乾隆时期更加工巧精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而由于釉料、技术、成本等原因,其烧造量非常有限,除皇帝御用圆器数量略多之外,瓶、尊等琢器多为一对,很少会数对烧制,所以流传至今的都是难得的官窑精品。②

    云舟手中的这只玉壶春瓶便是清乾隆时期烧造的御用瓷器,仅供乾隆皇帝个人赏玩之用,弥足珍贵。

    它的高度大约为16厘米左右,口径4厘米,器型很像现代的长颈花瓶,瓷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

    瓶颈部分以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为珐琅彩绘制的芍药雉鸡图,采用的是工笔绘画技法。

    画面上一对雉鸡栖身于山石之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山石四周配以芙蓉、万寿菊等各色花卉,竞相开放,为典型的花鸟山石纹饰。③

    芍药雉鸡寓意着‘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而“雉鸡”的形象,早在我国西汉时就被赋予“文、武、勇、仁、信”之五德,属于纹饰中的极品题材,也表达了乾隆皇帝对于品德的推崇。

    云舟将瓶子旋转到另一面,发现它的瓶腹部的空白处还有一句墨彩题诗,书写着:“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

    这句诗出自明代《苏子川宅观芍药》,描写的是芍药盛放之时的姿态,与这幅芍药雉鸡图相得益彰,在诗文的下方还有两方红色的印。

    再看底足,圈足内以宋体楷书书写“乾隆年制”四字方框款,为乾隆官窑的款识。

    虽然这件玉壶春瓶看起来并不大,却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又是用珐琅彩作画,画工 精湛,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属于瓷器中的极品,令人惊叹。

    云舟想到之前查阅过的资料,因为‘芍药雉鸡’这一纹饰及制作工艺均较为罕见,因此到目前为止,同类纹饰题材和造型的珐琅彩瓷在全球仅发现了寥寥数件。

    其中一件为‘清乾隆珐琅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另外几件所绘纹饰则皆为雉鸡花卉题材。而这件‘清乾隆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唯一的玉壶春瓶器型,说它是绝无仅有的孤品也不为过!

    这件玉壶春瓶不仅价值连城,在历史考证方面也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收藏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