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直播考试,从开国皇帝开始 > 第 27 章 二十七章

第 27 章 二十七章(第1/3页)

目录 加书签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好诗!”李世民赞赏道,旋即想到什么,“李贺,莫不是我李唐后裔不成?”

    尉迟敬德看着李世民激动的样子,小声和旁边的李勣嘀咕,“虽然是好诗,但陛下也不用这么激动吧?”

    李勣幽幽地看了一眼尉迟敬德,陛下是因为诗好而激动吗?明明是因为对方及格,且还有一颗报效朝廷的忠心。

    瞧,陛下已经在想对方是不是李唐后裔。

    不过这种事大家你知我知,心知肚明就好,用不着明说,李勣:“你还懂什么是好诗呢?”

    这话尉迟敬德就不爱听了,他肚子里虽然没什么墨水,但这些年也被熏陶了些,他不会写诗,难道还不会看诗吗?

    就算不会看诗,难道还不会看脸色吗?看大家的表情,他就知道这是一首好诗,只不过疑惑陛下怎么突然激动罢了。

    尉迟敬德冷哼了一声,“爱说不说。”

    唐宪宗位面

    唐宪宗李纯看着天幕里那首《雁门太守行》眸底闪过一丝惊艳,问左右,“朕记得此人与韩愈相熟?”考试前后李贺和韩愈都有交谈。

    “陛下记得没错,韩博士唤他为长吉。”

    “李贺,李长吉。”李纯念了一遍这个名字,挥手吩咐道:“派人去查查此人下落,有此才德,又有此心,合该为朝廷效力才是。”

    “是。”

    李纯目光火热地望着天幕里的李贺,心中暗暗祈祷,希望这个李贺是元和五年的李贺,而不是元和五年后的李贺。

    不然和他就没什么关系了。

    模拟考场

    【“我们来比对这两首诗创作的背景,《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李贺闻言,愕然抬头。

    韩愈抚摸长须的手一顿,他要是真的见过这诗不可能不记得,张固难道亲眼见到他看了这诗,还很欣赏不成?

    大唐之后的文人们:啊?怎么会有两种说法?《幽闲鼓吹》是张固收集整理的唐朝晚期奇闻怪事集,李贺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张固还能记错不成?

    【“而根据后世分析推测,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觉得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毕竟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一些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援平叛。

    元和九年(814),李光颜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

    唐太宗位面

    前

    曹操:“???”有我什么事?

    【所以推测《雁门太守行》也是一首反对藩镇割据的诗作,那创作的背景就是元和九年。

    这一年李贺决然辞去门荫的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之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

    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三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忙处理公文。这么看这首诗出自这期间就不奇怪了。

    这期间,李贺对仕途还是抱有希望的。所以有了千古名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但题目中这首《南园》前两句写花开……

    [2]“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委婉地流露出归隐情绪,也隐含着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无奈;

    和《雁门太守行》时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因为这个时期,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李贺的友人张彻也抽身回了长安。

    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自此,遭遇了科举无望和弃文从军失败双重打击的李贺发现文武两条路都走不通,对仕途彻底死心了。

    不久后病逝,时年二十七岁。”】

    李贺神情恍然,虽然早就猜到了那首《南园》是失意之作,但没想过会这么失意啊!失意到文武两条路都走不通那种。

    怎会如此呢?

    还没有参加科举的李贺怔怔地望着投影幕布上的两首诗,内心满是茫然无措不解。

    那他还要前往长安参加科举吗?

    在场的大唐诗人们闻言不免感伤,没想到一首《南园》竟牵出这么多悲剧,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国家风雨飘摇,藩镇作乱。

    尤其是经历过安史之乱的中晚唐诗人,更是感同身受,心有戚戚。

    【所以这题的答案可以这样写……[3]】

    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仿佛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整个人都蔫了。

    “

加入书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加书签
返回顶部